上世纪五十年代前,我国沙眼患病率高达50%,甚至一些地方达到“十人九沙”的程度,沙眼引起的内翻倒睫和角膜混浊是我国致盲的主要原因。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,在各级政府领导下全面开展群众性防治沙眼工作,并取得了很大成效。我国在世界上首次发现沙眼致病微生物——沙眼衣原体。我国眼科工作者提出了沙眼诊断和分类标准,开展了沙眼的病理学研究工作,这些对于有效地控制沙眼发生发挥了重要作用。经过60年来的努力,随着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和卫生条件的逐步改善,总体来说中国沙眼的流行和疾病严重程度已经得到控制,特别是在城镇地区。
但是,由于我国在社会经济状况、卫生条件、地理状况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地域性差异,沙眼患病率可能也存在巨大的地域性差异,即沙眼的流行可能呈现局部流行的特点。现在尚无可靠资料表明致盲性沙眼在我国得到根治,可能仍存在一些沙眼高发流行的“口袋”地区,即交通不便、公共卫生服务较差、相对封闭的沙眼高发流行区。最近5年来,流行病学调查报告显示部分小学生中的沙眼患病率仍然较高,如果对这些沙眼流行不加以控制,沙眼会在人群中蔓延扩散。因此,发现沙眼局部流行及高发流行区十分重要。
近年来,我国防盲治盲事业主要关注白内障引起的盲和视力损伤的防治工作。随着相当多的沙眼患者得到及时而有效的治疗,眼科医师对沙眼的警惕性有所放松,对开展群众性沙眼防治工作关注度不够,甚至相当多的群众错误认为沙眼是由于“风沙”引起的一种眼病。这些错误的观念都需要转变,才能有利于防控和根除致盲性沙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