渣打银行与霍洛基金会合作推动“看得见的希望”内蒙古地区防盲项目为30万名老百姓带来希望

2017-03-29

2017年3月29日, 内蒙古 - 渣打银行(中国)有限公司(“渣打中国”)与弗雷德﹒霍洛基金会“霍洛基金会”)宣布,为期三年、投入超过人民币740万的“看得见的希望”第五期内蒙古项目—探索内蒙古自治区可复制的综合农村眼保健模式服务项目圆满结束。


“看得见的希望”是由渣打银行发起的对抗可预防的失明的全球项目。此次第五期项目为其与霍洛基金会在内蒙古的第二次合作,总投资额为人民币7,402,732元,渣打银行和霍洛基金会分别提供了80%和20%的资金。

项目自2014年起三年中,霍洛基金会分别与内蒙古自治区红十字会呼和浩特朝聚眼科医院,包头朝聚眼科医院、乌兰察布朝聚眼科医院、赤峰朝聚眼科医院和内蒙古国际蒙医医院、多伦县人民医院、太仆寺旗医院和科尔沁右翼中旗人民医院共同合作,开展了医护人员培训、社区筛查、初级眼保健教育等活动,惠及内蒙古地区将近77%的人口。项目在三年间的成就包括︰

   · 为超过8万名眼科病人提供了高质量可负担的眼科治疗

   · 30万名老百姓筛查眼疾

   · 针对白内障、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和屈光不正等培训了超过3000名医护人员,为内蒙地区的防盲治盲工作打下良好基础。

内蒙古幅原广阔,人口密度低,病人对眼疾的认识薄弱,有病也不愿治理。据统计,内蒙古自治区有接近109,000名盲人和245,000名低视力患者,其中一半以上是由白内障造成的。除此之外,由糖尿病引起的视网膜病变患者也有增加的趋势。然而在内蒙古地区,眼科专业水平欠佳、医疗资源不足等问题极大地限制了当地的防盲工作。因此,霍洛基金会通过“看得见的希望”项目与内蒙古自治区的政府及医疗机构合作,协助提高当地医疗机构的专业能力,培养一支“带不走的医疗队”, 解决当地的防盲需求。

看得见的希望之喜悦

住在呼和浩特清水河县73岁老人王枝女的是其中一名受惠人。王枝女跟老伴住在内蒙古呼和浩特清水河县的神池窑,儿女都不住在身边,是典型的”空巢老人”。二人平日种点土豆,养几头羊,生活过得刻苦,但十分快乐。

“我们两个人,我的前夫不在,他的前妻不在,就结婚,凑合一个房子一起住。”王枝女笑咪咪的说。

王枝女两、三年前患上白内障,走路腿也不成,生活变得有点困难。老伴本来也患上白内障,早前做了手术,所以也鼓励王枝女做手术。

两人能够恢复视力,自我照顾,全赖霍洛基金会与呼和浩特朝聚眼科医院合作下催生的医疗队,差不多每天花上四到五小时往返呼和浩特和清水河,走遍清水河约六万人口,寻找像王枝女般的空巢老人,帮他们检查眼晴和带他们到医院做手术,好让老人们能回复视力。



看得见的希望之感言

程路宁是这个队伍的其中一个医生。他说︰“清水河县比较贫困,大部份是老年人,交通不是很方便,他们平常要看病,经济上也有困难,所以我只能俟家俟户的来找他们,然后给他们带来光明。虽然很辛苦,但也是必须做的。”

朝聚医院曾经向三千名内蒙地区的患者做过调查,发现眼疾病人不求医的原因,最主要是交通不方便、意识不足,及没有人陪他们到医院去。在与霍洛基金会的合作下,医院实行“三级制”,从市、县到乡村,带着基金会提供的器材和宣教资料,下乡筛查将有需要的病患带回医院治疗。

渣打银行(中国)有限公司首席风险官、“看得见的希望”中国大使许天伟分享道:“‘看得见的希望’是渣打银行在全球范围内开展的公益项目,致力于对抗可预防失明。截至目前我们已为项目筹集超过9000万美元的善款,累计使得超过1亿人次从项目中受益。感谢弗雷德﹒霍洛基金会和各方伙伴的共同努力,使得内蒙古项目得以圆满完成。项目的成功不仅取决于它运营时期的成效,同样重要的是它带来的长远影响。很高兴看到本次项目为内蒙古当地留下了‘带不走的医疗队’,这也是‘看得见的希望’项目可持续性的集中体现。”

内蒙古国际蒙医医院院长乌兰女士说:“看得见的希望”第五期项目有效提高自治区基层眼科服务能力建设,深入社区,让病人重拾光明和自理的能力,重燃人生希望。针对白内障复明手术、屈光不正矫正及糖网病防治,医疗的水平得以提高,善用专业知识服务更多的人。”

内蒙古自治区红十字会呼和浩特朝聚眼科医院院长刘丽红女士认为:“看得见的希望”第五期项目的开展,大力提升医院应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、低视力等方面的诊疗能力,为内蒙古偏远地区的百姓免费进行糖网病筛查,提升他们对糖网病的了解,使有需要的百姓愿意接受治疗,最大限度减少因糖尿病引致失明。”